83年本科
86年研究生
87年成立汉办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办公室
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办公室
对外汉语教学
很多的民族语言
83年本科
86年研究生
87年成立汉办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办公室
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办公室
对外汉语教学
很多的民族语言
对外汉语的教学概论
语文是第二外语
第五段视频: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原则不同
语言教学:语言知识,言语技能,交际技能
教学结构:底层结构,基础结构,主题结构,上层结构
主体机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
教学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
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过程,教学单位,环节,步骤
教学准备:备教学对象,备教学材料,备教学方法,备教学用具
第二段视频内容
1、中介语的特点:
2、错误分析例句:我吃过烤鸭一次
一次=动量补语
宾语是人称的时候,动量补语在后,
宾语是一般名词的时候,放在前
宾度是地点名词时,前后均可
普通名字+方位词=处所词
离合词:见面,帮忙
动词前面都是时点时间,后面是时段时间
第九节 明朝的理学与阳明学派
一、明朝理学的前后变化
《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三部理学大典。
阳明学派的创立人是明朝中叶的王守仁。
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王守仁思想观点继续和发展了宋朝陆九渊的“心学”,所以思想史上有“陆王学派”之称。
他敏感地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深刻观点
在认识论方面,王守仁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出“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朱熹认为,人应当了解什么是道德原则,然后才能有正确的行为。王守仁则指出,人的认知,尤其是真知,是不会与实践行为相脱节的。他把握了知和行的辩证关系,强调真正的知是包括行的,而真正的行也包括知的。这些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理学在明清的没落
维护旧的腐朽制度,政治上越来越专治,必定走向灭亡。
第十节 清代的考据之学与今文经学再现
一、清初考据之学的兴盛
这方面重要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
黄宗羲呼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由于他们的治学重在辑佚、校勘和考证音韵字义、名物训诂,学风比较朴实,所以又称之为朴学。考据之学在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最盛,后世称当时的学者为乾嘉学派、
清代考据学的兴起,除了人为的提倡外,还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特别是雍正、乾隆两朝屡兴文字之狱,对知识分子横加迫害。
二、清朝的今文经学的再现
早期的著名人物有刘逢禄、宋翔凤等人。
他们发挥了公羊学中的“张三世”、“通三统”(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统:夏、商、周三代之历法)思想,通过讨论说夏、商、周三统的变通,来表达他们改革政治制度的主张。
至道光时,学者龚自珍、魏源等进一步发展了刘逢禄等人的思想。
三、林则徐、魏源面向西学以及洋务运动兴起
《海国图志》
第三节 汉语词组
一、什么是词组
二、词组的类型(对外汉语教学时不具体讲)
(一)主谓词组:可以单独成句
例:春光明媚;秋高气爽(联合词组,每个都是主谓);
我吃你喝;我说你听(简单词组)
(二)偏正词组:正——名词、形容词、动词
前偏后正
(三)联合词组:一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例:工农兵、老师学生
(四)动/形补词组:前正后补
动补:长得漂亮,吃得多,跑得快
形补:忙死了,热极了,冷死了(程度)
(五)同位词组:复指词组,共同作主语和宾语
例:首都北京,你们年轻人,咱们大家
(六)方位词组:名词+方位词
例:教学楼前面,教学楼里面
(七)介宾词组
例:在教师,在房间,从韩国,从日本,按照规定,顺着马路
(八)“的”字词组(“的”字结构),不干什么词在“的”的前面,都变成名词,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的”的后面没有词。
这是谁的杯子?这是老师的杯子。
这个杯子是谁的?这个杯子是老师的;这个杯子是旧的。
三、句子、词组、词之间的关系
例:玛丽学习汉语。
玛丽学习汉语很好。
他知道玛丽学习汉语。
第四节 汉语句子
一、什么是句子
相对完整意思,语调,停顿。
单句和复句
二、单句
主语部分+谓语部分
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非主谓句:无主句和独词句
无主句:无法说出无需说出主语,通常是警示、警告、祈使句
例:请勿吸烟;下雨了
独词句:虽然只有一个词但是假如了语气和感情。
美丽的宝岛台湾;
车!
(一)句子成分
六大类: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 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
(1)主语:名词、代词、数词、量词、数量词组,“的”字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动词、形容词及其他词组也可以作主语。
老师教汉语。新的很漂亮。
我们是学生。节约最光荣(动词名词性作主语)
(2)谓语:动词、形容词
S-P-V-O 老师教汉语。
S-P-Adj. 今天很暖和
S-P-N 今天星期五
S-P-数量 我今年三十岁
(3)宾语
老师教汉语。我不认识你。
这是买来的。这才叫聪明。
2. 定语、状语、补语:句子的附加语。
北京语言大学的朱老师教现代汉语。
朱老师在天工大厦7层能力天空录播室录课
第七节 唐朝的义疏之学和韩、柳重振儒学
一、义疏之学的出现
什么是义疏之学?
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
唐朝人解释儒家经典,还要解释汉注,称为“正义”
二、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说
预,干预。
《天说》中肯定“天地”只是放大了的瓜果。
“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
《封建论》肯定古代分封制,也肯定被郡县制所取代。
三、韩愈提出“道统论”
道统(孔孟之道)即传道的系统。
佛教禅宗:元祖达摩菩提.....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儒家:尧—舜—禹—周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
孔孟之道、仁义之道。
天下之公言和一己之私言。文以载道
唐朝后期还有李翱提出“复性”说
第八节 宋代理学的兴起
理学体现了儒释道三家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义理性命之学—性理之学—理学—道学
一、宋代理学殊途同归的两派
一派是北宋的周敦颐、程颐等,至南宋的朱熹为集大成者。他们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以前就存在着“天理”,它是自然和人事命运的主宰。他们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理学。
另一派是北宋的邵雍、程颢,至南宋的陆九渊总其成。他们主张“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因此“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们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又被称为“心学”。
因此都提出“存天理,弃人欲”或“存心去欲”的口号。
二、宋代理学产生的原因
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节 汉武帝“独尊儒术”和两汉经学
汉武帝在曲阜用“太牢”祭奠孔子
汉景帝无为而治;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起来。晁错提出削藩策。
一、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汉初实行无为而治,致使地方诸侯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此时儒家提出“君权神授”和“大一统”主张,以适应形势需要。
汉宣帝:“寒假自由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及儒释道合流
一、玄学的产生
玄学是用道家崇尚自然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的名教(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和礼仪制度)。玄学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
二、“名教本于自然”
曹魏正始年间(240——248年),何晏作《道德论》、注《论语》;王弼注《老子》、《易经》
三、“越名教而任自然”
阮籍蔑视儒家礼教。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讽刺那些所谓儒学之士不过是钻进裤裆里、“饥则啮nie人”的虱子,“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裤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以六经为芜秽,译任意为臭腐。”呼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四、“名教即自然”
顾恺之对韵绘画人物,强调其“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陶渊明在他的《归去来辞》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人们对待文学艺术作品时,也是“不以目遇,而以神交”。
《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批评专著更喜欢用“风骨”、“神韵”等概念来评价作品的精神所在。
五、佛学与儒、道的融合
作为外来文化的印度佛教为何能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
充实中华文化的本体论,缘起性空;佛家自我调整适合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是怎样融入中华文化之中的?
哲学思想,一切皆空;佛教语言已经融入汉语中;风俗也受影响(释迦摩尼诞辰腊八粥)
二、两汉时期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今文——隶书
古文——战国时的六国古文字
今文经——今文经学派
古文经——古文经学派
两派分歧
六经作者:周公——孔子
孔子与六经:孔子在六经先——后
对孔子的评价:教育家——政治家
治学风格:字词解释——发表议论
社会地位:今文经立于学官
经学大师董仲舒讲阴阳灾异和天人感应论。
东汉的白虎观会议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在白虎观(四声)今、古文经学两派辩论五经异同。
班固整理出会议纪要《白虎通义》(《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东汉的谶(chen四声)纬神学
谶:预言、隐语。
纬:讲天象变化
始皇三十二年:燕人卢生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
三、敢于叛逆经学的王充
王充是东汉前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他以“重效验”、“疾虚妄”的求实精神对当时盛行的“无人感应”论和谶纬神学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敢于问孔、刺孟。
于道家、墨家的某些思想也有所继承和批判。
他赞成道家“天道自然”的观点,但反对道家对人生的消极态度。强调“人道有为”,主张应该像孔子、墨子那样积极投身于社会事业。
他赞成墨家的节用、薄葬、反对挥霍浪费,但是他也反对墨家宣扬鬼神的观点。
四、秦朝以水德自居
五、五方五帝观
《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说,它们是:
东方天帝为太昊 属木德 主春 称青帝
南方天帝为炎帝 属火德 主夏 称赤帝
西方天帝为少昊 属金德 主秋 称白帝
北方天帝为颛顼 属水德 主冬 称黑帝
中央天帝为黄帝 属土德 主夏末秋初 称黄帝
水 火 木 金 土
咸 苦 酸 辛 甘
黑 赤 青 白 黄
北 南 东 西 中
冬 夏 春 秋 夏末秋初
肾 心 肝 肺 脾
惊恐 喜 怒 悲 思
第四节 阴阳五行及五德始终观
一、阴阳五行的产生
《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制作兵器。或说,金属兵器可引发社会变革),土爰(引出)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三、邹衍和五德(五行)始终(轮换)说
《史记 . 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奇怪)之变(辩)”。
远古黄帝(土德)—夏朝(木德)—商朝(金德)—周朝(火德)—?朝(水德)。
将天、地、人融为一体。
三 虚词
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包括如下几种:
(一)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之前共同组成介词结构(介宾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成分的一类虚词。
1.介词的语法特点:与其他词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动词前)、补语(动词后)或定语。
2. 介词的分类:
表示时间(引出动作发出的时间)
例:中共十七大于三月召开
处所方向
方式方法
原因目的
例:今天王老师因为身体不舒服而没来上课。
为了了解中国,而认真学习汉语。
对象关联
比较排除
介宾结构:介词后面为什么是宾语?
每一个介词都是由动词转化而来的
如“在”,最早是动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例:黄老师在(v)吗?在
黄老师在(v)教师吗?在教室 ——动宾结构
黄老师在(prep)教室听(v)课吗?——介宾
黄老师在(adv)听课吗?——副词
3. 介词与动词的区分:动词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则不可以。
(二)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一类虚词
1.连词的语法特点:不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起各种连接作用。
2.连词的分类
单音节:和(书面)、与(书面)、跟(口语)、同(南方口语)——连接名词性,或具备名词的语法功能作主语或宾语/或(选择性)、并、而
而:连接形容词多,A而B
例:北京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并:连接动词,V1并V2,V1,V2有时间先后顺序
例:我认识并了解你们
讨论并通过
研究并决定
双音节:通常用在副句当中,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如果、那么、即使
连词有时可以转化成介词
3.连词和介词的区别:连词前后是并列关系介词不是,介词之前可以出现状语,连词不可以。
给,为,把
我把杯子放在桌子上。
(三)助词:表示附加关系和动态等语法意义的一类虚词。
1. 助词的语法特点:帮助其他词语明确结构关系或动作发生的时间。
2. 助词的分类:
(1)结构助词,表示附加成分与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地、得
(2)动态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状态存在的过程:了、着、过、来着。
(3)其他助词,表示比况的助词——似的、一样;外如:所、连等
(三)语气词
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的词语。
1. 语气词的语法特点:一般用在句末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不同语气。
2. 语气词的分类(汉语语气的四大分类)
(1)表示陈述的语气词:的、了、吧、呢、着呢、罢了、啦、嘛、呗
(2)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吗、吧、呢、啊
(3)表示其实的语气词(请求命令、催促建议):吧、呢、了、啊
(4)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啊、呀、哇、哪
3. 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的区别
“了1”、“了2”“了3”的用法
(五)叹词:类似于象声词,表示感叹、互换或应答的词语。
1. 叹词的语法特点:独立性最强且一般不与其他词语发生关系,常作独立成分或独词句。
2. 叹词的分类:
(1)单音节:啊、呀、哼、哇、嗯
啊:在句子前面,念a(一声、二声、四声),口型最大,表示十分惊奇
嗯:没有口型,表示很小的奇怪
哦:介于啊和嗯之间的奇怪,口型中等
(2)双音节:
三、墨家
1、墨家的产生 墨翟
“农与工肆之人。”译:肆,商人
2、兼爱和非攻
“兼相爱,交相利”
3、尚贤主张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上辟下女)颜色。贤者举而上,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终于呼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号召。
4、宣扬存在鬼神
《天志》《明鬼》
5、重视科学技术并取得巨大成就
力学、光学、机械制造、数学、逻辑学
墨家也十分重视生产劳动,积极鼓励人们从事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认为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他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
墨学的新价值
四、法家
1、发家的产生
早期的法家人物有魏国的李悝、赵国的慎到、韩国的申不害等。
一些实行社会改革的开明政治家如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等也都可以看作是法家的先驱人物。
2、法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法(法律)、术(权术)、势(形势)。
韩非说:“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家有常法,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
要使法令生效,就须法令统一、
法不阿贵、严刑苛法。
译:表现出仁义君主威望就分散,
韩非子说:君臣“上下一日百战”
韩非说:“势者,胜众之资也”
3、法家的理论基础
历史进化论
人性趋利避害论
量词:
1.量词的语法功能:一般出现在数词之后组成数量词组共同作定语、状语和补语等,也可以单独作定语;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
例:喝口水,看本书,来杯茶(省略了一,二以上不能省)
2.量词的分类:名量词、动量词
(1)名量词:专用名量词和借用名量词
专用名量词(准开放类,200多个):
氛围表示度量衡单位、个体单位、集体单位、不定单位等量词。
注:把,形声字,无论什么词性,都与用手抓有关
1.名词:车把,勺把儿
2.动词:我的手把着桌子
3.介词:我把杯子抓在手里
4.量词:一把刀子、一把叉子、一把勺子、一把沙子、一把米
例:一把(量词)把(介词)把(名词)把(动词)住了
借用名量词:
借用名词——头、桶、桌子;
借用动枪、刀、拳、脚、口、眼
⑶道是空虚的
包容性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人的谦虚
⑷道主静,以静制动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
译:刮风不到一早上,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为什么会这样?天地自然现象都不能长久,又何况人呢?
“静为躁君。” 译:静决定着动
“清净可以为天下正。”译:清净决定着天下
⑸道支配鬼神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译:用道高高在上,
4、道家的辩证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成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译:斯,这,这就有了丑恶。有无相互产生
“反者,道之动。”
译: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塞翁失马”的故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种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道家的缺欠是没有强调这种必要的条件。
5、政治理想: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众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什伯,十百
(四)数词
1. 数词的语法功能:
经常出现在量词前组成数量词组作定语、状语或者补语等;数量组合可以重叠
2. 数词的分类
(1)基数:1、2、3、4、5、6、7、8、9、0
(2)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
(3)倍数:一倍、两倍、三倍、四倍、五倍
注:
(4)分数:二分之一、百分之十
注:上升、增加的时候都可以用倍数和分数表示、数比昨天增加了二分之一,多了50%,多了一倍
减少、下降、降低时只用分数不用倍数
例:某企业产值今年比去年降低了一半;下降了二分之一
特殊情况:负增长时可用倍数,如:温度
今天的气温比昨天下降了一倍/上升了一倍
(5)概数(容易错):两三个、四五个、十来个
例:二三十岁(相邻的两个数字,可以说年龄、时间、数量)
注:九和十不能放在一起做年龄概数,因为数量词里也有90,会产生歧义;如果表示时间可以,因为时间里没有90
“来”:十来岁是往“十”这儿来,在十左右,说话人在“来”的位置,是各个方向到说话的位置;
数+量+来+N(可分的):十块来钱(有零头)
VS十来个人(名词是整体出现,不能分)
如N是不可分的,数量词只能是整数
例:三块来钱,五块来钱,八块来钱
“几”:1-9(千万)
“多”:1-9-无穷
例:中国有13亿几千人口
3. “二、两”:量词之前多用“两”;“二”表示序数,度量衡前用“二”,二斤
特殊:二两
二、道家
1、老子创立道家
老子,李耳,字老聃,楚国苦县人,周朝做柱下史、守藏史。
道,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被称为本体论。
2、老子说“道”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译:有一个混沌状态,比天地产生的还早,不起眼安静寥寥无几,独自成立不受外界影响而改变,没有完结的运行,可以做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选一个字来称呼道。
又说:“道冲(盅)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到就像小的器皿那样发挥作用,但装不满,像万物的祖宗。我不知道谁产生的他,像上帝的祖先。
道产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医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相互作用)以为和(和谐)。”
3、道的几个特点
⑴道是“无”
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道是可以说的,不是通常的道理;他的名字可以称呼她,不是通常事物的名字。
有生于无
无为无欲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法自然”
体现在政治上,胜任就该“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总之,无为而治才是最理想的。
扰之则鱼烂
⑵道是柔弱的
“弱也者,道之用。”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⑶⑷
6、儒家的经典及其演变
《说文解字》:“经,织也。”
清段玉裁注解说:“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关于传和记十三经及四书的形成
⑴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
《诗》----305篇,风(国风15国)、雅(大小,宴乐之歌)、颂(庙堂之个)
《书》----书经;尚书,上古之书,政府的文件。
《礼》----礼经,社会制度。
《乐》----制度课,区分社会地位高地。
《易》-----占卜书,产生西周初年,又称周易,六十四卦,——阳爻、— —阴爻,排列组合八卦,解释叫爻辞,有一种说法,西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用六十四卦形式表现出来,每一卦都代表一个历史事件,现在找到六十一个对应事件;有丰富辩证法的思想。荀子说“善易者不占”。属于哲学课。
《春秋》----鲁国历史,一部编年史,也是段代史,十二个国君时期的鲁国历史。
⑵五经----五经博士,皇帝身边被询问的人;带学生,称为博士弟子,考试通过可以做官,最早的太学生。
⑶七经
东汉时加入《论语》、《孝敬》。
《论语》---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上升到经典地位。
《孝敬》-----体现对祖先的崇拜,提到经典地位;没有肯定的作者,综合著作,一共1799字。
⑷九经
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增加为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三传)
《周礼》----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记载的职官制度。
《礼记》----最重要价值,上升到理论上谈礼仪制度的重要性,强调要以礼治国。
《春秋左氏传》----对《春秋经》的补充。
《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公羊高、榖梁赤解释《春秋》中微言大义的词语。
⑸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
《尔雅》----对前面十一经的解释,就是词典。
⑹十三经和《十三经注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从此儒家的经典变成了十三经,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南宋以后有人把十三经以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成为《十三经注疏》。
汉朝对原文的解释叫“汉注”,唐朝对原文的解释叫“正义、疏”。
宋朝封建统治者把《孟子》提升到经的地位后,又以《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合,称为《四书》,教授儒生。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撰成《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四书》便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标准读本了。
译:我做不好的事,老天厌弃!
因颜渊去世而悲伤道:“天丧予!天丧予!”
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孔子不讲:怪异现象、暴力、造反、鬼神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
4、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孔子删定诗书,以六经教授学生,
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
孔子是大规模私人办学的开创者,发展了古代教育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奠基人。
他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用行政的办法引导人们,用刑法整齐人们的行为,老百姓不去做但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用礼仪制度规范行为,有羞耻之心有遵循的原则。
“学而优则仕。”
“现金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无从先进。”
译:先学习礼乐文化技能,是普通人;以后再学,有地位的人。如果找人做官,从平民百姓里找有能力的人。
局限性:轻视生产劳动、忽视自然科学等,尤其是把妇女与小人同等看待。
5、战国时期儒家孟、荀学派
孔子——孔鲤——【老师:曾子】孔伋(子思)——子思门人——孟子(思孟学派)
孟子:
仁——仁政——人性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法先王——唯心
荀子:礼——礼治——人性恶——法后王——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