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师基础入门课程 Scan the QR code to continue, the code will be expired in half an hour

(0Reviews)
Price: 999.00CNY

汉语是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Expand]

第一题:D项为什么不对,关于这个词是多余的,应该删掉,所以我选了D

第七题:现在有“你一点都不淑女”这种说法,这里的淑女是形容词吗?副词能用"不”吗?能举个例子吗?

[Expand]

wei'sheWei'shen'shen'shen魏氏神社氏1.魏weis

[Expand]

二、词--意义

1、更改义——词义中与表达概念书的人意义部分

人:能够直立行走并制造工具的哺乳动物。

潮汛:一年中定期的大潮。

2、**色彩义——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

 感情色彩——褒贬义,如:诚实——虚伪 谦虚——虚伪 老大爷-老头儿

  语体色彩——书面语:头颅、身躯、殴打、颤抖、欢笑

形象色彩——翠绿  云海 蛇行  垂柳  布谷鸟

练习:具有色彩意义的词你能想到哪些?

[Expand]

一语素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构体,是构词的基本结构单位。

如:人   家   马

     徘徊   咖啡

[Expand]

汉民族  汉语   以北方话为基础  普通话是交际工具,全国通用语言

[Expand]

北方方言:华北、东北、

[Expand]

现代汉语语音

——————

一、现代汉语语音“三性”

1、物理属性音高--声调、语调(陈述用平调、疑问上扬、感叹下降);音强--普通话的轻声(声音强弱);音长--英语中的sheep,ship,与汉语无关;音色--不同的声母、韵母(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

2、生理属性:关于身体部位(发声器、共鸣腔等)

3、社会属性如“书”在英语中是book,法语是livre,汉语是书

——————

二、音素、元音、辅音

1、音素:分元音(母音)和辅音(子音)两类。

2、元音(母音):气流不受阻碍(有10个,a o e i u等)

3、辅音(子音):气流爱阻碍(有22个,b p m f d k zh s等)

[Expand]

1、为何要学习跨文化:在教学中包容学习者的文化特性,是通过对异文化的学习认知与理解来实现的。

正确的跨文化态度,可缓解文化休克带来的冲击,减轻精神压力提高工作效能;还能突破文化传播瓶颈,促进文化全球化发展。

——————

2、何为跨文化: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

——————

3、何为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如:丝绸之路、印度佛教的传入、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列强入侵、东学西渐。

通俗来说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得体交流?

小到2个人、到两个民族、大到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都属于跨文化交际。

——————

4、跨文化交际学的目的促进理解与包容(减少偏见歧视)、提升沟通能力(能适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增加文化适应能力(能快速融入当地文化)、丰富个人文化视眼(培养个人全球意识和跨文化素养)、推动全球化发展

——————

5、跨文化学什么: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

文化理论与模式:学习不同的文化理论(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等),研究各种文化模式(如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等)。

语言与非语言交流:分析不同文化中语言的使用规则、语汇含义、语法结构和语用习惯;同时了解非语言交流的元素。

价值观与信仰:探究不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家庭观念、宗教信仰等

跨文化沟通策略:掌握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更好应对文化冲突、调和文化)。

文化适应与融入:了解文化适应的阶段和挑战,以及应对文化休克的策略。

跨文化商务与职场交流:研究国际商务的文化差异,包括谈判风格、商务礼仪、管理模式等,探讨跨文化团队合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育与培训中的跨文化交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跨文化媒体与传播:分析不同文化在媒体内容、传播方式和受众反应上的特点。

——————

 

[Expand]

人的音色不同

与音长无关

10个元音音素

22个辅音音素

 

[Expand]

跨文化

跨文化交际

[Expand]

可参照《普通话辅音总表》。
辅音的发音部位:
1.双唇音(b、p、m);2.唇齿音(f);3.舌尖前音(z、c、s);4.舌尖中音(d、t、n、l);5.舌尖后音(zh、ch、sh、r);6.舌面前音(j、q、x);7.舌面后音(g、k、ng、h)
辅音的发音方法:
1.看阻碍的方式:
(1)塞音(b、p、d、t、g、k);(2)擦音(f、h、x、sh、r、s);(3)塞擦音(j、q、zh、ch、z、c);(4)鼻音(m、n、ng);(5)边音(l)。
2.看声带是否振动:发音时声带振动的是带音,又叫浊音;声带不振动的是不带音,又叫清音。浊音共有m、n、ng、l、r五个,其余辅音都是清音。
3.看气流的强弱:塞音、塞擦音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分别。发送气音时,肺部(声门以下)呼出的气流比较强,共有p、t、k、q、ch、c等六个;发不送气音时,肺部呼出气流比较弱,共有b、d、g、j、zh、z等六个。

[Expand]

联合国六种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Expand]

1,存现句——句子中,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动词,同来用来描述某事物存在状态或变化。

2、联合短语——由两个或2个以上的并列成分的短语。在语法上是平等的,可用和、或链接。

3、前响复韵母——发音是前面的元因较为响亮,后面的元音相对较弱的复韵母——包括

4、ai  2、ei  3、ao、4、ou(hou 后0

5、普通话声母共有 21 个

合成词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的次,以单音节为主,也有双音节和多音节。单纯词整个词,只能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

[Expand]

1、什么是现代汉语?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普通话不光是现代汉民族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2、什么是语言?“语言”,有多种定义。

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持认识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3、现代汉语的形式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口语的特点:一发即逝,难于流传久远。

书面语:趋于严谨、严密、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除此之外,现代汉语有发达的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又称为“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

4、文学语言和文学艺术语言

区别:文学语言往往被理解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后者是文艺作品表达手段的总体,而前者文学语言,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加工并符合的语言。

二者联系:

文学语言也包括优秀的典范的文学著作的语言。

文学语言的内涵与功能比文学作品的语言广泛丰富得多。

 

 

[Expand]

1977年的《汉语课本》首先引入了(     ) ,而1980年的《基础汉语课本》则是一套以 (     )为纲的课本,以常用句型为重点,通过替换练习使学生掌握语法点,通过课文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技能体系。(    )

  • A.

    句型教学 语法

  • B.

    语法教学 语法

  • C.

    句型教学 结构

  • D.

    语法教学 结构

1977年由李德津主持编写出版的《汉语课本》受到“听说法”的影响,用句型教学代替范句,语音语法都是以注释的形式出现。而1980年出版的由李元培等人编撰的《基础汉语课本》,是以《汉语课 本》为蓝本编写的,摒弃了极左的政治内容,加强语法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该教材将语法点的编排和解释把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融为一体,集中了以前各套对外汉语教材的优点,成为结构法教材时期的集大成者,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外汉语基础教材的最高水平。

塞林克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了中介语假说。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 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学科结构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于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应该用“学科结构论”来指导美国的教育改革。“发现学习论”是布鲁纳所倡导并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掌握琐碎的知识,而是在获取、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学习。
1985年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提出了输入假说,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其中,克拉申在习得与学习假说中进一步系统地区分学习与习得的差别。
习得-学习假说中,克拉申认为成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一种是习得,即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另一种方法是有意识的语言学习,一般在语言课堂上看到的就是这种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是首要的,而学习实际上是辅助性的。这一假说启示我们:外语学习和母语习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外语学习理论不能照搬母语习得理论.
移情是指设身处地领会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达到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移情的主要表现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双方不断做出假设,揣摸对方输入的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以及将要输入的是什么信息,同时还要时刻推测自己输出的信息是否为对方所理解。
注重口语教学是直接法的主要观点之一,直接法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口语教学为基础,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连,不依赖于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
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其特点之一是:不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不是常见的教学方法。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在其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两个概念 。其中,“语言能力”是指语言规则内化的体系,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表现”指人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迷箱”实验是指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为研究动物的学习即问题解决过程而进行的实验。通过这一实验,他证明了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是建立情境(迷箱的内部结构)与正确反应(压踏板或拉绳而开门)之间的联结过程。他由此提出了学习的刺激-反应联结理论。
 
专用语言教学是指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开展教学,有利于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进而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 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交际法强调进行“专用语言”的教学,突出不同交际目的和方式,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对外汉语教材以教学内容分类:①语言技能类教材:a. 综合技能类:精读、读写、听说;b.专项技能类: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②语言知识类教材(语言、词汇、语法、汉字、古代汉语 );③文化知识类教材(历史、哲学、文学);④特殊用途语言教材(商务汉语、旅游汉语教材)。
 
第二语言教学法
1、语法翻译法
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
关键词:系统的语法教学知识,依靠母语,通过翻译,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
2、直接法
关键词: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以口语教学为基础,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
3、听说法
关键词: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
4、全身反应法
关键词: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
5、暗示法
关键词:通过暗示,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
6、认知法
关键词:反对机械模仿,反对过多的知识讲解,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发现学习
7、交际法
关键词: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
8、任务法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设计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
 
考虑到对比分析的局限性,沃德霍把对比分析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强式是以事前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这种预测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弱式则是从两种语言的相似与不同点事后解释学习者已形成的错误的原因,这样对比分析在更大范围内寻找错误的来源方面仍能发挥作用。
 
听说法是一种强调通过反复句型结构操练,来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是该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听说法第一次自觉地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第二语言教学法建立在更为坚固的科学基础上,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结构、文化、功能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这一教学原则 与传统的语言教学不同,它明确了结构、功能和文化三者构成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不但没有排斥传统 的教学原则,反而在“结构-功能-文化”三者结合的教学方法中继续发挥作用。因此,“结构-功能-文化”三者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将新旧理论结合的,在实践中最重要的教学原则
 
语言的四项技能是指听、说、读、写技能,即听话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笔头表达能力。对于口头表达能力, 一般划分为语音能力、用词造句能力、成段表达能力和语用能力,成段表达能力是口头表达能力的一项主要技能,也是口语教学训练的目标之一。
 
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该法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口语开始、从教说话开始,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心理学理论基础是把人和动物的行为都纳入到刺激-反应轨道之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A项,《教育漫话》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B项,《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的代表作,在该书中杜威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等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C项,《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该书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含有系统教学理论的教育专著,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D项,《普遍教育学》赫尔巴特的代表作,该书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教学理论专著。
 
A项,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B项 ,潜在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D项,活动课程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ABD三项,属于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分立式测验是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测验,它把语言分解成语音、语法、词 汇等不同的语言要素或语言点来测。分立式测验中的一个项目只测试被试者对某一个具体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要素是否掌握。分立式测验往往采用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等题型,因此评分客观、准确、可靠。从测验编制的角度看,分立式测验命题针对性强,测试点容易明确。
 
布鲁巴奇等提出了教师进行反思的四种方法:①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 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②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 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③职业发展: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 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④行动研究:为弄明白 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 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暗示法是一种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正确的暗示主要采取两种手段:威信和稚化。威信是指教师的威信和信息来源的威信。稚化指把成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看做是小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像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由教师组织他们参与各种对话、游戏、唱歌、体育,扮演各种角色,形成轻松愉快、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气氛,重新获得孩童学习的自信和自发性。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之一,是指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诊断测试是为了了解受试者在学习某一具体内容或在较短的一段学习时间里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测试。目的是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以便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和方向。这种类型的测试多为教师自主进行的,不需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而其他类型的考试都是为检测学生的水平而设置的,都为正式而大型考试需要的形式,需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表明,人们的心理图式是篇章阅读理解的条件和基础,读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都以自己对各类事物、事件、知识的典型经验和认识为主要依据。图式对篇章的理解效率和速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改变和充实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图式,让学生熟悉篇章构造的基本规律,建立相应的知识图式。
 
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服饰、发型、化妆等等。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 语言、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为: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善于感知音乐、图形、整体性的映像和几何空间,为空间定向优势和情绪优势;左半球则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能力,为言语、思维优势和认知优势。
 
赵元任先生强调:“一个语言里头最任意的部分就是它的词汇。”正是由于“最任意”,第二语言学习最难的也是词汇。词汇研究与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中一个极为基础的环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外国学生识词、辨词、选词、用词的能力。
 
1984年,我国著名的语言研究学家鲁健骥就以塞林克的相关思想为基础,第一次在我国引入“偏误”“中介语”“变化化石”这三个最新的理念概念,探讨和分析偏误和错误的不同地方,并全面地解释了中介语的定义、性质、产生的原因等理论知识。这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中关于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的开始。
 
刘珣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分成:①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科学及哲学。②学科理论,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③教育实践,包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教育,对未来的对外汉语师资的教育,它是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场依存型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划分出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从宏观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暗示法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罗扎诺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立,暗示法是一种强调 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中,主张采用加速的方法进行外语教学。暗示法以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为其理论基础
 
角回区位于大脑皮层左半球顶叶的韦尼克区后部。其主要功能是把语言转换为视觉信息,使人能写下听到的话语;又能把文字信息转换为语音,使人能诵读诗文,从而在书面语的视觉表象与口语的听觉表象之间建立起联系。它被称为言语阅读中枢。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类型主要有:综合课、专项技能课、专项目标课、语言知识课、翻译课、 其他课程。其中,专项技能课是以训练某项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为主的技能训练课,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课程具有专门性特点,一般都作为重点课程设置,对有些教学形式还作为核心主干课设置。如口语课、听力课等。
 
人们把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称为语内偏误;把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称为语际偏误。语内偏误多为发展性偏误,语际偏误则是对比性偏误。
 
回避是指回避某一话题或放弃表达某一信息,是一种交际策略,其表现形式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为了避免犯错误而故意不使用某个语言形式。回避策略的适当使用,可以减少学生犯错误的频率,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但过度使用容易造成偏误。
 
视听法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它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录音 )感知与视觉(图片影视)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它首创于法国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所以也叫“圣克 卢法”。
 
文化可以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 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 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 ;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中介语是由于偏误而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中介语的偏误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称为“化石化”现象
 
 
[Exp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