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是《语言教学与研究》,该刊物为季刊。
2.情景法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强调在自然情景中教授语言是口语法的主要特点,也是五六十年代 该法由“口语法”称为“情景法”的原因。情景法在教学过程方面比早期的口语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英国的结构主义。
3.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为: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善于感知音乐、图形、整体性的映像和几何空间,为空间定向优势和情绪优势;左半球则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能力,为言语、思维优势和认知优势。
4.功能法又称交际法或功能-意念法,是以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注重培养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法,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功能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5.“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6.教学与学习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教学是面向学生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学 习知识的过程,狭义的“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有针对的语言训练,即教学与学习。汉语计算机辅助教 学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应用于课下辅助训练或自学。计算机用来进行语言训练在某些时候、某种程 度上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关键是能否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件,并且要克服缺少面授教学的各种局限性。
7.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和谈虎色变属于条件反射,是建立在刺激-反应这一机制之上的,而叶公好龙不属于这一类型。
8.“迷箱”实验是指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为研究动物的学习即问题解决过程而进行的实验。通过这一实验,他证明了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是建立情境(迷箱的内部结构)与正确反应(压踏板或拉绳而开门)之间的联结过程。他由此提出了学习的刺激-反应联结理论。
9.“发现学习论”是美国布鲁纳所倡导并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掌握琐碎的知识,而是在获取、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学习。
10.英国韩礼德提出了语言功能理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11. 行为主义学派创立于20世纪初期,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学习理论主要是联结论和刺激-反应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等。格式塔学派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由魏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精神分析学派属于心理学派,是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创立的。实用主义学派属于教育学派,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12.《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即朝鲜李朝(公元1392~1910年)时期流行的两种汉语教科书,专供朝鲜人学汉语。
13.听说法是一种强调通过反复句型结构操练,来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是该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听说法第一次自觉地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第二语言教学法建立在更为坚固的科学基础上,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3.听说法是一种强调通过反复句型结构操练,来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是该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听说法第一次自觉地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第二语言教学法建立在更为坚固的科学基础上,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4.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在其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两个概念 。其中,“语言能力”是指语言规则内化的体系,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表现”指人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15.初级阶段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日常简单句,需要做词语的扩展搭配,将词语放到语法框架里组合成简单句,满足日常使用。
16.注重口语教学是直接法的主要观点之一,直接法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口语教学为基础,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连,不依赖于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