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师-高清视频网课

VIP学员课程

高清视频课程
(1 reviews)
Price ¥11980.00
Product Description
The course is belong to国际中文教师丨尊享班please enroll to learn

13、明朝理学和阳明学派

13.1明朝理学的前后变化

A,明成祖编《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

B,明朝中期,王阳明用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反对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致良知、知行合一

13.2,理学在明清的没落:理学维护的是一个即将没落的政权,随着政权的哀亡,理学也随之而哀落

13.3,清初的考据学兴盛:

A,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

他们认为,明朝理学家们空谈道德心性面对社会现实却无能为力;强调民众的重要性,无民而君不立

B,乾嘉时期的考据学:清政府对文化管制严格,文人们只能回避现实而钻入故纸堆里

13.4清朝的今文经学出现的原因:

A,早期著名人物有刘逢禄、宋翔凤等人发现考据学脱离社会现实,不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出发挥历史上各学派关心时政的态度,宣扬要“张三世”、“通三统”(主张要建设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统“夏商周三代之历法“),表达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愿望

B, 后来龚自珍强烈呼吁要进行政治改革

C,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D,洋务运动派在林则徐、魏源思想的基础上,希望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新技术来为国家服务,只能以失败而终

E,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派进行戊戌变法

F,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

 

 

 

 

 

[Full Article]

11、唐代的义疏之学、韩柳重振儒学

11.1义疏之学的出现

A,什么是义疏之学:唐朝学者在解释儒家经典(义)时,还要解释汉朝人对儒家经典的注解(疏),这就是义和疏

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

11.2,柳宗元“天人不相预”说(预,干预)

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受命不于天,于其人;

11.3,韩愈提出“道统论”(道统即传道的系统):恢复孔孟之道、仁义之道;文以载道

李翱提出“复性”说

12、宋代理学(义理、本性、天命),即义理性命之学

12.1宋代理学殊途同归的两派

A,北宋周敦颐、程颐(弟弟)至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

B,北宋邵雍、程颢(哥哥)到南宋陆九渊总其成

12.2宋代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产生的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

宋代城市经济的发达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农业经济)的冲击,融合了释儒道三家思想的理学应运而生

 

 

 

 

 

 

 

 

 

[Full Article]

10、魏晋南北朝时的玄学

10.1玄学产生的原因:

A,南北朝时期,政府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门阀世族的家世出身来选用人才),打破了汉以来儒家那种有为者有能者(齐家治国平天下)出来治理天下的制度受到严重冲击,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而从政的出路被堵塞

B,东汉灭亡后几百年都是分裂和战乱,儒家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社会层面不能实现,导致统治阶级和老百姓不再信仰儒家思想,儒家知识分子地位逐渐下降;

C,司马氏以政变得政权,司马氏上台后,推崇道家顺其自然,政治上的黑暗,让儒家知识分子只能另寻出路,从人的内心出发探讨人的本体论思想,

10.2玄学的几个阶段:

A,名教本于自然:何晏作《道德论》,注《论语》

B,越名教而任自然:

阮籍(《大人先生传》)蔑视儒家礼教,讽刺儒学之士,反抗司马氏政权

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

C,名教即自然:

郭象和向秀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儒家的伦理纲常非人为而是自然存在的,君臣上下、手足内外及天理自然,他们认为儒家提倡的思想本来就是这样,这就是道家思想

玄学注重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人们对待文学艺术作品注重“不以目遇而以神交”

《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专著注重风骨、神韵。

10.3佛学与释儒道的融合:佛教是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

A,外来文化印度佛教为何能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

首先,满足中国人文化思想上的需要,道家讲无,佛教讲空

中国文化重视经验论,中国哲学中薄弱是本体论(即探讨万事万物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

释儒道都是直接面对社会现实的经验论思想;中国文化思想中缺少本体论,即缺少探讨人和万物是怎么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体系基础

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虚假不实的(缘起说)

佛家讲究缘起说,万事万物因缘而生,充实了中华文化中的本体论思想

其次,佛教摒弃了不适合中国礼俗的部分思想

例,佛教徒不能结婚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无后为大的思想冲突,于是大乘佛教允许僧人结婚生子

B,佛教是怎样融入中华文化中的?

首先,哲学思想、语言方面、生活习俗等方面融入了汉文化

哲学思想,如四大皆空

语言方面,如世界、刹那

生活习惯方面,如喝腊八粥(本是庆祝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

佛教的出世入世思想

其次,东晋后,儒释(佛教)道三家文化不断融合形成整体的文化思想

 

 

C。佛家讲究缘起说,万事万物因缘而生,充实了中华文化中的本体论思想

D,玄学吸收了佛教中的因缘思想

 

 

[Full Article]

9.2,今古之争

A,秦-小篆; 东方六国古文字

B,汉朝时,儒家经典学派分为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

今文:用(秦国)小篆抄写的儒家经典为今文,学派叫今文经学派

今文经学派认为,儒家经典的作者是孔子,因为孔子对(诗书礼易乐春秋)进行了修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是政治家,运用六经对社会治理发表议论并发挥作用,利于学官,

古文:用东方六国的文字抄写的儒家经典为古文,学派称为古文经学派;

古文经学派认为,儒家经典的作者是周公;学派主要对六经进行字词解释,认为孔子是教育家,

C,汉朝时今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阴阳灾异、天人感应论)

D,东汉进行了白虎观辨论,汉章帝支持今文经学派;

记录这次辨论的《白虎观辨论(白虎通义)》

E,今文经学派神化后,出现了谶纬神学(指预言隐语,指天象变化),后期脱离社会和群众走向了荒诞繁琐

F,王充唯物主义思想,重效应,对各家各派的思想均有吸收和批判(吸收他认为合理的成份,批判他认为不合理的部分)

敢于问孔刺孟,认为“天道自然人道有为”

 

 

[Full Article]

9、两汉时期和两汉经学

9.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郡县制

汉(双轨制):郡县制,国(是诸候王)县制

晁错的削藩策

 

 

 

 

[Full Article]

8、阴阳五行及五德终始观

8.1阴阳五行的产生:阴阳家和五行家

A,《说文解字》中:”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B,《尚书.洪范》中,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制作兵器,或者说金属兵器能引发社会变革)。

C,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D,相克: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8.2邹衍和五德终始说: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乃深观阳阳消息。

《吕氏春秋.应同》: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将天、地、人融为一体。

 

 

 

 

[Full Article]

6、墨家(墨翟)

6. 1服务于:农与工肆之人(农人工商人士)

6.2思想核心:兼爱和非攻(兼相爱,交相利)

6.3尚贤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

6.4宣扬存在鬼神:《天志》《明鬼》

6.5重视科学技术且成就巨大:

力学、光学、机械制造、数学、逻辑学

6.6重视生产劳动

6.7墨学的新价值:欧洲发现墨家反对战争

7、法家(无创始人,是当时的社会改革家在改革中逐渐形成的)

7.1法家思想发展历程: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赵国的慎到、韩国的申不害;韩非子是集社会改革经验的集大成者,思想包括法(法律)术(权术)势(形势)

7.2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A,“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于百姓者也”

B,“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C,"家有常法,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D,”行(执行表现)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指要使法令生效,就须法令统一,法不阿贵、严刑苛法。(法律)

E,“君臣一日百战”(因此要君主要懂权术)

F,用商鞅变法失败,解释”势“的重要性(商鞅徒法无术,因而被车裂)

7.3法家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论;人性趋利避害论。

8、阴阳五行及五德终始观

8.1阴阳五行的产生:

 

 

[Full Article]

C,道是空虚的,指其包容性

道冲(即盅)而用之,或不盈:指人的谦虚

D,道主静,以静制动

飘风不弱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

静为躁君/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E,道支配鬼神: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伤害伤人、发挥作用)。非其鬼不神(不伤人、不发挥作用),其神(精神神灵)不伤人。

5.3,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这就是丑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了民,先后之相随,恒也。

反者,道之动。

塞翁失马,福祸相依,这种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道家的缺欠是没有强调这种必要的条件 

5.4,道家的政治理想:小国寡民

5.5,考古新发现(湖北荆门郭店楚简):1993年,郭店804支竹简,约13000余,没有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否定

春秋时期的李耳写了竹简本《老子》,战国时期太史儋修订了竹简本《老子》而成了如今后世广为流传的《老子》

 

 

 

 

 

 

[Full Article]

5、道家(老子创立道家,老子名李耳,老聃,曾作苦县柱下史,守藏史)

5.1,老子创立道家(帮助人们解放思想)

道家提出万事万物起源于道(本体论),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对上帝、天等神灵崇拜的撇开,是对中华文化思想的发展(即本体论,探讨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A,老子说“道”:有物(物质)混(即混沌)成,先天地生,寂(寂寞)兮寥(小)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B,道冲(即盅,小器皿)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子,象(好像)帝(上帝神灵)之先。

C,道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相互作用)以为和。

5.2:道的几个特点:

A,道是无:

道(要包罗万象无所不在)可道(说道),非常道(不是普通的道)

名(名字名称)可名(说明),非常名(不是普通的名称)

有(存在拥有)生于无(没有),无是决定事物本质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扰之则鱼烂

B,道是柔弱的:

弱也者,道之用。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Full Article]

4.3儒家经典及其演变:

A,孔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

诗(诗经):风、雅、颂

风——邦风、国风(15诸候国的民歌)

雅——夏(大雅小雅即大夏小夏,指贵族宴会时演奏的歌曲,大雅是西周和东周早期的歌曲,小雅是东周的歌曲)

颂——讼(庙堂之歌, 祭祀祖先祭祀神灵演奏的歌曲,包括乐曲和唱词)

诗歌要有道德情感、要有言(志)

B,诗书礼易春秋尚书:西汉时期,诗(诗经)、书(尚书)、礼(礼仪制度)、易(周易)、春秋(讲鲁国12个国君的编年史)、《尚书》(同上书,即历史文献)组成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尚书)

C,西汉是五经,东汉时期是七经(五经加上《论语》、《孝经》)

D,九经:唐朝时官办的学习科目及科举考试中增加了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E,12经:唐文宗时把九经和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统称12经

F,13经:宋朝时把12经加上《孟子》成了13经

G,汉朝把经书作了注解;唐朝时,由于年代久远,唐人对不易理解和学习的地方进行了整理,唐人对汉朝的注解进行了正义、疏通。

H,宋代把《孟子》、《中庸》和《大学》(《礼记》里的文章)、《论语》称为“四书”,南宋朱熹对“四书”进行集注成《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成发科举取士的标准读本。

 

 

 

 

 

[Full Article]

C,孔子的天命观和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同智,明智智慧)矣。

C1,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厌指厌弃)

因颜渊去世,孔子”天丧予,天丧予!“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D,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删定诗书,以六经教授学生,整理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E,孔子是大规模私人办学的开创者,发展了古代教育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奠基人。

例1,教育理念和方法:举一反三,因材施教,

例2,道(即导,引导)之以政,齐(使齐整)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即导,引导)之以德(道德),齐(使齐整)之以礼(礼仪),有耻(羞耻心)且格(指原则)。

例3,学而优则仕

先(首先)进于礼乐,野(在野,指不在朝堂不在政界)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指有地位的人或有道德的人)。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例4,教育理念也有局限性:轻视生产劳动,忽视自然科学等,尤其把妇人与小人同等看待。

4.2儒家的孟、荀学派(先后有8派,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是孟荀派)

孔子-孔鲤-孔伋(即子思,子思的老师是曾子)-孟子(子思门人)

孟子:仁-仁政-人性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法先-唯心(主观唯心主义)

荀子:礼-礼治-人性恶-法后王-唯物

4.3儒家经典及其演变:

 

 

 

6、法后王,法即效法

[Full Article]

4、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4.1儒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佛陀,公元前565-前485年);孔子大规模私人办学,是对周朝“学在官府”的改革,让教育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A,儒家核心思想:仁和礼(仁是内在的精神,是目标;礼是外在的表现,是途径是道路)含义包括:

A1,仁:即爱人

A2,克己复礼,(礼指周礼),孔子对周礼(有所损益,即有所增删)

(孔子大规模私人办学,是对周朝“学在官府”的改革,让教育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A3,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如果想通达顺利,也要让其它人通达顺利

A4,推人及物:将人类的道德推广到自然万物,“钓而不纲(渔网)”,“义不射宿(宿指将要回家归巢);孟子把”推人及物“的思想发展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指把仁爱思想推及到对物,对物也要有仁爱心

B,仁的伦理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深远:

B1,仁离你我不远,且容易做到;人如果想做到仁,那么仁就到了。

B2,仁兼顾人物两方面,利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立人达人(助人为乐成人之美)。

B3,没有特别的条件,也不需要改变人的正常生活,就可具备仁的道德。

B4,儒家提倡的仁政,能够得到统治者和广大民众双方的认可。

 

 

 

 

[Full Article]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西汉前,国是指国都或封地,而一个整体的政权称为邦;西汉时因刘邦名字中有邦,为避讳,才将一个整体的政权称为国

2、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指大

民这所欲,天必从之 

国之将兴,听于发;将亡,听于神

3、社稷

社指祭祀,稷是农业神

[Full Article]

1、商朝的祖先崇拜和道德取向

甲骨文:刀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文字,做占卜用,文字是卜辞

“宾于帝”的意思是陪伴祖先,祖先崇拜心理,宾是陪伴,帝是祖先

2、祖先崇拜的观念:

商朝用”帝“表达对上帝神灵的崇拜

周朝用天代替对帝的表达,天即神灵的意思

天命靡常表示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孝有三:不孝父母,陷亲于不义,无后为大

3、天畏棐忱意思是天用自己的威信辅佐(畏即威,棐即辅佐,忱即道德)

4、周朝时,国指首都或封地

国人是指自由人,不是奴隶

5、2002年周朝的文物遂公盨被买回国,98字铭文提到德治

6、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

夏+商+西周+东周(前770-475年(春秋公元前770-475年+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是奴隶㓡,战国到清是封建社会)

[Full Article]

1、非主谓句

1.1名词性非主谓句

例,问:谁?答:小王。

1.2动词性非主谓句

例1,下雨了。

例2,有人找你。

1.3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例1,太好了! 

例2,真棒!

例3,累死了!

1.4语气词非主谓句:

例1,哦。

例2, 是吗?

2、汉语动词谓语前后都可以有时间名词:时点时间放在动词谓语前,表动词谓语发生的时间点,是时间状语,相当于WHEN

时段时间放在动词谓语后,表动词谓语持续的时间,是时量补语,相当于 HOW LONG

句式结构:T1+V+T2

T1是时间点,表动词谓语发生的时间点(time point)是时间状语

T2时间段,表动词谓语持续的时间段(how long),是时量补语

例1,我来北京上星期。改为:我上星期来北京。

分析:上星期是时点时间名词,是一个时间点,应该放在动词谓语“来”的前面

例2,我来北京两年了。

分析:两年是时段时间名词,表呆在北京的时间持续了两年,所以两年应该放在动词谓语“来”的后面。

2、参观(访问的是地方),拜访(访问的是人)

3、汉语中表选择(or)的词两个“或者”和“还是”,一般陈述性选择用“或者”,疑问性选择用“还是”

例,老师,您喝茶或者咖啡?

改为:老师,您喝茶还是咖啡?

分析,疑问性选择要用“还是”

4,又、再(again re)

再是对将来的重复,又是对过去的重复

例,老师让我又说一遍,所以我再说了一遍。

改为:老师让我再说一遍,所以我又说了一遍。

分析:再是对将来的重复,又是对过去的重复。

5、表动作行为即将发生的格式有:

(时间词T)+要...了

(时间词T)+就...了

(时间词T)+就要...了

”快...了,“,“快要...了”

“快...了”和”快要...了“,“快要”之前不能加时间词T

例,我下个月快要回国了。

改1:我下个月要回国了。

分析:要...了前面可以加时间词,”下个月“放在”要...了“前。

改2:我快要回国了。

分析:快要...了前面不能加时间词,所以要把”下个月“去掉。

 6、错句:你们好!大家!

改:大家好!

“大家”是人称代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但不能单独成句

例1,主语:大家好!

例2,宾语:我想见大家。

例3,定语:大家的问题

7、有点儿/一点儿,均表量少

7.1相同点:均表量少

7.2区别:

A,一点儿,放在形容词后面,表客观的比较,量少

例,今天的语法比昨天难一点儿。(一点儿在形容词“难”后面,表比较)

B,有点儿,放在形容词前面,表主观的评价,

例,今天有点儿冷。(有点儿在形容词“冷”前,表主观的评价;每个人对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人觉得冷,而有人却觉得不冷)

8,(中英文)书信体作文偏误:

8.1,汉语中,“贵姓”,只能用于面对面交流中,第二称的句子中

8.2,live:汉语义有生活、住、生存

8.3,miss:失去、思念(想念)、

8.4,no school:没课了

8.5,不但...而且...两个分句的句意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

例,我的中文不但快快地坏了,我的体重而且慢慢地大了。

分析1:“中文快快地坏了”与“体重慢慢地大了”之间没有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分析2:快快地(英式汉语,地道汉语应该是快速地或迅速地),坏了(英式汉语,汉语表达应该是退步了)

8.6,必须在用朋友玩:

分析1:把must翻译成了“必须”,must英译汉的意思有“必须,一定”

分析2:用应该是从with翻译过来的,with翻译成汉语意思有“与...一起”

8.7,在研究功课:

分析1:功课是相对于学生来说的,老师研究的应该是工作

8.8,老老实实地希望:

分析:sincerely,英译汉意思是“真诚地”

8.9,认识您的飞翔号码:

分析1:know,英译汉意思有“知道、认识”

分析2:flight number,英译汉意思是“航班号码”

8.10,去机场把您捡回来:

分析:pick up,英译汉意思是“捡、接(人)“等

 

[Full Article]

1、字、词语分析:

例1,我养狗。

句型:S+V+O,主谓宾,语义上,主语是施事者,动作养,宾语狗是受事者,狗是受事宾语。

例2,养病:养是休养,病:因为生病,病是原因宾语

例3,救火,意思是在火中抢救某人或某物

例4,打扫卫生,卫生是打扫的结果,卫生是结果宾语,

例5,写大字,大字是结果宾语,

例6,写毛笔字,毛笔是工具宾语

例7,晒太阳,太阳的意思是在阳光下晒,太阳是处所宾语

晒日光浴,日光浴是晒的方法,让日光照在身体上,日光浴是方式宾语

例8,吃食堂,吃大锅饭,吃大碗,吃饭

A,吃食堂,食堂是处所宾语,在食堂吃

B,吃大锅饭,吃是分配的意思,大锅饭是在大锅饭里吃,大锅是工具宾语,大锅饭是方式宾语,用大锅饭的方式平均分配

C,吃大碗,大碗是工具吃饭的工具,大碗是工具宾语,

D,吃饭是正常的结构(V+O),饭是受事宾语

2、句子歧义:

2.1句子分析:

例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分析:多少的语义偏在“多”上,表示能穿多就穿多,尽量多穿

例2,夏天:能穿多少就穿多少

(“多少”是多+形容词的结构,多+形容词的结构有两种意思,一种语义表感叹,一种语言表疑问)

分析偏义词多少、长短、大小、远近、肥瘦、宽窄、高矮(双音节词,反义词,语义偏向于表多的一方,是偏义复指词

(多少的意思偏向多,大小的意思偏向大)2.2,“多少”是多+形容词的结构,多+形容词的结构有两种意思,一种语义表感叹,一种语义表疑问

例句1,多高啊!(“多”修饰形容词"高",强调很高 ,表感叹,可以是“多么+高”形式)

例2,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分析:“多少”是“多”+形容词“少”,强调少,表感叹

例句3,你有多高?(“多”+形容词“高”,强调高,表询问疑问“高”的程度)

3、长句:主谓宾语等主要成分分析,中心语分析,通过分段提问的方式理解句义,再将各段组成一个整长句

4、阅读目的语的报刊杂志文章

 

 

 

 

 

[Full Article]

1、两个转换,语言要素转换成言语交际技能

2、听力课性质和教学原则

A,听力课性质是in put,说和写是out put

B,听力课的教学原则:

3、辨音能力

4、辨别语句重音和语调的能力(衣服洗得干净。)

分析1:重音在干净,干净是程度补语,表示洗的程度是干净;

例句,衣服洗得干净。(V得C的否定形式是V得不C,即衣服洗得不干净。)

分析2:重音在动词“洗”,表示通过洗的方式可能使衣服干净,干净是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可能补语。

例句,衣服洗得干净。(V得C的否定式是V不C,即衣服洗不干净。)

分析3:衣服洗干净了。(干净了是结果补语)

5、听语调

A、我喜欢他?

B、我喜欢他。

6、声调语调:

A,字调(声调)

B,词调(双音节读重轻、中重,三音节读中重轻、中轻重)、

C,句调(四个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

D,语调(不同的语气)

7、不但...,而且...

不但不(没)...,反而(反倒)...

例句1,我不但会说汉语,而且会说英语。

例句2,不但我会说汉语,而且她也会说汉语。

例句3我不但会说汉语,而且说得很好。

8、注意学生在汉字、发音、词汇、语法、文化等几个方面的障碍

9、生词-语法-课文

汉字-拼音-词性-外翻(英文翻译)

[Full Article]

1、口语教学技巧、目的和任务

 

[Full Article]